拿过两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两届奥运冠军!马龙的传奇,没有终点) - 世界杯
7月30日,东京 奥运会乒乓球男单打 决赛, 马龙 与 樊振东 顶峰相见。
赛前,由于中国队锁定了该项目的金银牌,网友们表面上开启了佛教模式:“龙队”赢是传奇,“ 小胖 “赢就是继承。但在背后,更多的人仍然默默地站在马龙一边,自私地希望他成为冠军。
毕竟,这很可能是马龙33岁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使用它。 刘国梁 “我们要珍惜马龙的比赛,毕竟看一场比赛少了一场”。
最后,正如网友所愿,传奇成就,马龙以4:2赢得比赛,成为大家心目中无可争议的YYDS(永恒的神)!
· 马龙赢得比赛后,对着镜头比心。
这个被媒体称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的人年轻时就出名了,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是队友 王皓 和 张继科 抑制,甚至曾经想过退休。
如今,作为乒乓球史上第一位“超级全满贯”男子选手,马龙的实力不再需要额外的奥运奖牌来证明。他继续玩是因为他的爱。
“乒乓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替代和放弃的一部分。”马龙说。
“六边形战士”
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上,马龙还创造了一项“新纪录”——33岁,国乒历史上年龄最大的 奥运 参赛选手。
这样一支“老”的龙队,其实早已光环加身:
他是乒乓球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 世乒赛 、世界杯、 亚运会 、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决赛, 全运会 拥有单打冠军的“超级全满贯”男子选手也是继鲍尔瑙·维克托和庄则栋之后历史上第三位男子乒乓球锦标赛连续三次夺冠的记录保持者,也是国际乒联男子单打世界排名第一、最多月、最长月的记录保持者。
2019年,马龙以4:1击败瑞典选手 法尔克 ,获得布达佩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实现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三连冠。庄则栋最后一次取得这个成绩是在54年前。
比赛期间, 许昕 突然出局,樊振东输给队友,马龙顶住压力,一路过关斩将。在关键的第四场比赛中,马龙一直落后,但他咬紧比分。扳成9-9后,他努力拿下局点,最终不负众望,夺得中国队冠军。
刘国梁赛后评论道:“马龙创造了奇迹。”三天没睡好的马龙兴奋地说:“这场比赛不仅代表了他自己,也代表了球队和中国。我希望赢得比赛,也希望赢得尊重。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制造的!)”
· 马龙获得2019年世乒赛男单冠军后,兴奋地喊道:“I am made in China图源:新华社
让很多球迷津津乐道的是,马龙的实力也让日本媒体给他起了一系列“中二”绰号——“六边形战士”、“帝国破坏龙”、“地球上最强的男人”等等。
在2016年吉隆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日本男女队都进入了团体赛决赛,对手是中国队。东京电视台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六维雷达图来展示每个球员的力量,其中马龙在防守、经验、发球、力量、速度和技术方面都被评为满分,雷达图变成了一个六边形,“ 六边形战士 由此产生了绰号。
在本届世乒赛上,日本选手 吉村真晴 在遇到马龙之前,马龙一直保持着全胜的状态,但马龙以3分的成绩获胜:0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决赛。赛后,他伸出三根手指向场边示意,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与此同时,在许昕、马龙和张继科的努力下,中国男团也在本次比赛中成功卫冕。
十年磨一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夺冠就像“探索事物”。但事实上,就像所有激烈、残酷、不确定的竞技运动一样,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夺冠之路一直是荆棘丛生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获得“超级全满贯”的马龙年轻时成名,但也是大器晚成。
马龙1988年出生于1988年, 辽宁鞍山 。我父亲认为打乒乓球可以强身健体,不容易受伤。他在马龙5岁的时候被送去学球。据启蒙教练白晓东和石海梅介绍,马龙从小就很好,“不喜欢吱吱”,但训练很努力。“我记得马龙的胳膊肿了一次,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白晓东说。
15岁时,马龙入选国家队,随后开始参加国内外比赛。16岁时,他获得了亚洲青年锦标赛男子单打、混合双打和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18岁时,他与国家队一起参加了不来梅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也是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此时,王皓, 王励勤 、 马琳 这位“二王一马”仍然主宰着乒乓球界,但马龙已经成为乒乓球界的一位杰出明星,“优秀天赋”是外界对他的评价。许多人认为马龙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乒乓球的领导者。
· 2006年,年轻的马龙(左二)和队友在不莱梅世乒赛上夺得男团冠军。图源网络网络图源网络
“中国(乒乓球)队最重要的是世界冠军。”刘国梁的这句话在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正因为如此,每个国家乒乓球运动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年轻的马龙还需要在世界兵赛、奥运会和世界杯上证明自己。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马龙获得了包括2012年世界杯冠军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冠军,并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大满贯似乎是他的噩梦:从2009年到2013年,马龙三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都在半决赛中输给了他的兄弟王浩。在2014年世界杯决赛中,马龙输给了张继科。
2012年,张继科率先实现了三大大满贯。因为他们同龄,媒体经常称他们为“科龙”,并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报道和比较。然而,马龙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如张继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平行。熟悉马龙的人都知道他心里有很深的自卑感。
马龙的好友 崔庆磊 回忆起2014年世界杯前后,马龙多次告诉他,他觉得自己离张继科太远了,“够不着他”。输给张继科后,马龙产生了强烈的失落和自我怀疑。他曾经的爱变成了折磨。他觉得“打乒乓球很不舒服”。
那段时间,一向话不多的马龙变得更加沉默,在队里总是低着头走路,甚至曾经想过退役。
“但冷静下来,我告诉自己,要么坚持,要么退休,我没有勇气退休,然后坚持下去。”后来,谈到“黑暗时刻”,马龙说:“当我在深渊里,没有撤退时,只有向上的路。”
2015年,27岁的马龙在苏州世乒赛上迎战樊振东。樊振东今年才18岁,但已尽显锋芒。决赛前,教练 秦志戬 对马龙说,人在做,天在看,你就放开去玩吧。被比赛困扰已久的马龙这次决定“破罐子破摔”,输了就输了——结果他赢了。
· 2015年,马龙终于在苏州夺得世乒赛冠军。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马龙终于能够敞开心扉,接受失败,命运之神似乎已经结束了对他的考验。
2015年,马龙连续获得苏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世界巡回赛决赛男子单打冠军。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男子单打决赛中,马龙又赢得了4场:0击败张继科,首次夺得奥运男单冠军。
28岁那年,马龙终于实现了大满贯——距离他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已经10年了。
“不问终点,全力以赴”
虽然马龙在赛场上很霸道,但人们对他的印象更“好”。马龙的外表白皙细腻,性格低调沉稳。当他的几位教练谈到他时,他会提到“懂事”。
在低谷期,马龙曾试图模仿张继科的宣传,甚至喜欢张继科的偶像罗纳尔多。但他最终意识到他永远不会成为别人。后来,他最喜欢的球员变成了梅西和穆雷:看起来没有太多的攻击性,但光环仍然很强大。
“骨子里不是领导或者爱出风头,更重要的是跟风,差不多就够了。我不想太坏,但我没想到我会成为最好的人物。”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马龙曾这样评价自己。
然而,“不做最好的”,只是自卑。在国乒中,马龙训练刻苦是出了名的。
一年四季,他的人生轨迹只是宿舍和训练馆之间的两点一线,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十年如一日。训练、洗澡、治疗、粘球拍、换海绵,每一步都要严格按计划安排。有时候,连陪练都忍不住恳求:龙队,别练了吗?我真的很累...
“他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所以他对自己要求很高。”马龙的朋友、体育记者王一伟说,马龙“努力打败了天才”。
· 2019年,马龙备战布达佩斯世乒赛时的训练画面。图片来源:央视截图:央视截图
2019年,马龙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对手:手术恢复。
国家队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总是伴随着伤病。由于常年的运动习惯,马龙左腿膝盖磨损钙化,到2018年,以往的理疗、针灸、矫正、 打封闭针 这些手段已经不起作用了——2018年瑞典公开赛前,马龙紧急前往瑞典当地医院打球 封闭针 ,但仍未能正常参加比赛。
2019年8月,马龙前往洛杉矶进行左膝和右腕手术。当时,人们觉得离东京奥运会只有一年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做出这个决定有点孤注一掷。他在手术前剃了光头,希望一切都能“从头开始”。
手术很成功,但为了重返赛场,马龙做了很多痛苦的康复训练。用马龙周围的人的话说,“他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职业生涯中最漫长的夏天。”。
队医王都春的手机里记录着这样一张照片:马龙躺在地上,被康复老师掐脖子摔断,脸红了。“第一天练习的时候,我真的练习呕吐。我身体上想呕吐。我累得回家10点多就能睡着了。”马龙回忆道。
“乒乓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替代和放弃的一部分。”他没有别的想法,最大的愿望是在回到台球之前继续打球。当一个队友偶尔抱怨练习时,他会笑着说:“有一天你真的不能打球,你知道你能打多好。”
2019年底,马龙重返赛场。他一如既往地很少谈论自己的伤病,只有膝盖上额外5厘米的明显疤痕记录了一切。11月,马龙在世界杯团体赛中赢得了两场双打,并与队友一起赢得了冠军奖杯。
2020年11月,马龙克服了伤病和疫情期间比赛锐减的挑战,击败老对手樊振东,夺得国际乒联男单冠军。在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决赛的颁奖典礼上,许多球迷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等待颁奖典礼时,马龙靠在墙上,抬头看着天空,轻轻地叹了口气:“感觉像做梦,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做梦。”他总是内向,有意识地避开镜头,但相机还是抓住了红眼睛。
在手术的那一年,马龙31岁,许多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在这个年龄退休了。在康复期间,许多人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你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要这样挑战自己呢?”
马龙也多次这样问自己。他的回答可能是在2019年底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年终仪式上获得最佳男运动员时说的:“不要问终点,全力以赴。”
资料来源:乒乓球世界、人物、辽沈晚报、澎湃新闻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环球人物:环球人物:环球人物:来源: 长夏
评论